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全球范围内启动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自1978年正式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通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显著降低了传染病负担。当前,中国保持极高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超过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筑牢了免疫屏障,是全球扩大免疫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5年4月25日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团队在Lancet Public Health(IF="25.4)发表题为《1974-2024年中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健康影响与经济学评价:一项模型研究》的重要成果,首次量化了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在50年间避免的疾病负担与经济效益,为全球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基于数学模型,结合历史数据与反事实分析,评估了1974-2024年中国扩大免疫规划中针对8种病原体(麻疹、百日咳、乙肝、结核病、甲肝、日本脑炎、A群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的健康效果与经济价值。结果显示,1974-2024年,基于日历年(Calendar Year)分析,8种主要疫苗累计预防了7.03亿例病例、248万例死亡,相当于避免了1.60亿伤残调整生命年。儿童疫苗接种的长期健康收益及群体免疫效应也在持续释放,基于出生队列(BirthCohort)分析,在1974-2024年50个出生队列的个体生命周期内共预防7.07亿例病例、701万例死亡,相当于避免了2.79亿伤残调整生命年,显示了儿童疫苗接种对成年期健康的长远保护。
从卫生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具有极高的经济回报率。1974-2024年,扩大免疫规划总成本约为1200亿美元,产生的总效益高达2.4万亿美元,从全社会视角计算的效益成本比为19.48,即每投入1元免疫规划成本,能获得近20元的经济效益。若仅考虑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卫生系统视角下的效益成本比为8.02。中国扩大免疫规划不仅节省了大量疾病治疗费用,还提高了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就具体疫苗而言,麻疹疫苗在预防疾病负担方面效果显著,按日历年和出生队列计算,均可避免大量病例、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获得较好的成本效益;乙肝疫苗在2002年全面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降低死亡率的贡献巨大,在远期肝癌与肝硬化防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出生队列计算中经济性最优。
中国扩大免疫规划为全球疾病预防控制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公共卫生领域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中国扩大免疫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疫苗接种不仅是守护生命的屏障,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投资,以更高质效的投入筑牢全民健康防线,有助于实现2030免疫议程目标。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超凡博士研究生和来晓真博雅博士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5)00039-8/fulltext